
2025年5月28日,岩土力学课程团队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智能建造背景下岩土力学课程建设与创新”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岩土力学课程组谢红强、陈群、王琛、肖明砾、万里、卓莉、刘怀忠等参加讨论。本次研讨会聚焦新形态教材建设、智能技术融合与实验课程优化等核心议题,旨在推动岩土力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需求。课程团队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及智能建造领域学者共同参与,通过深入交流为课程改革建言献策。

深化新形态教材建设 推动教学资源升级
研讨会上,陈群教授首先介绍了土力学新形态教材的编写进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教材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新教材将融入虚拟仿真、三维模型和交互式习题等数字化资源,通过“纸质教材+线上平台”的立体化模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岩土力学原理。与会专家强调,教材内容需结合工程案例,突出实践性,同时引入智能建造中的新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在岩土参数分析中的实践,以增强教材的时代性。
智能建造赋能课程改革 探索教学新模式
在“智能建造背景下岩土力学课程发展”专题讨论中,谢红强教授指出,岩土力学教学需与BIM技术、物联网监测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搭建虚拟实验室,学生可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还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计划引入智慧教学工具,动态跟踪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辅导。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是岩土力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实验项目单一、设备不足的问题,卓莉高级实验师提出分层次设置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夯实理论,综合性实验培养协作能力,创新性实验鼓励科研探索。此外,将增设智能检测技术实验,如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体变形,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据驱动的岩土工程分析。
凝聚共识 共绘课程发展蓝图
总结环节中,与会者一致认为,岩土力学课程建设需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团队下一步将制定教材编写时间表,启动实验课程试点,并联合企业共建智能实践基地,为培养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提供支撑。
此次研讨会为岩土力学课程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展现了课程团队响应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的坚定决心。未来,课程建设成果有望成为高校工科教学改革的示范案例,为智能建造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