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出发,扎根三峡、守护国之重器,用十二年的坚守诠释责任与热爱;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机械检修领域的专业骨干,用实干与创新赢得“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他,就是四川大学2009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友、三峡集团长江电力检修厂机械检修部专业师叶祥友。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责任心会催生热爱,热爱又会带来更高的成就感和更强的责任感,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叶祥友这样说,也这样做。十二年来,他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在水轮发电机组的每个角落,默默守护着大国重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川大岁月:逆境中成长,感恩中前行
叶祥友来自贵州,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大二时,他曾因生活压力萌生退学的念头。“那时候,一个月最少只要400元生活费。”他回忆道。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辅导员孟玉川老师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申请助学金,鼓励他坚持完成学业。
“川大的包容和老师的关怀让我明白,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叶祥友说。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对母校充满感恩。正是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为他日后在艰苦的检修一线“扛得住、顶得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三时,叶祥友选择了长江电力“三峡班”。他坦言,这是综合考虑的结果:“三峡班提前一年找到工作,每个月有一定的生活补贴,解决了后顾之忧;能提前接受岗位培训,熟悉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长江电力是水电行业的龙头,平台广阔。”在川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训的熏陶下,他在“三峡班”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理论根基。

扎根一线:责任引领,苦干巧干
初到长江电力检修厂,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技术,叶祥友没有退缩。“我出身农村,能吃苦。”他平静地说。这份“能吃苦”的背后,是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检修工作关系能源安全,是大国重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小环节的疏忽,可能导致机组故障甚至停机,后果不堪设想。”
同事们评价他“不服输、爱钻研,既苦干又巧干”。叶祥友把内向性格转化为优势,牺牲休息时间,静心钻研技术。“别人休假旅游,我就把这些时间省下来搞研究。”当检修遇到瓶颈或精度难题时,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因为要对工作负责,就必须提高效率、提升精度。”

创新之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从检修一线到创新工作室,叶祥友已拥有18项专利发明。他的创新之路清晰而务实:“创新首先是工作需要,其次是响应国家需要。责任心是起点。”当现有工艺效率低、精度达不到要求时,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就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这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他分享道,“从现场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获得启发,到与先进厂商交流学习,引进新技术,再结合自己的想法迭代更新,最终让创新点子落地。”他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水利水电行业设备工艺复杂,工具种类繁多。光靠想象是想不通的,必须动手去做,在实践积累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案。”

寄语学子:踏实积累,专注当下
作为从川大走出的优秀校友,叶祥友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朴实而深刻:
放平心态,踏实积累:“奋斗的历程本质相通,不必过早纠结岗位选择。任何岗位,只要认真对待、踏实肯干,都能出彩。”他建议在校学生按部就班学习,无需过度焦虑,工作中的实践会让人豁然开朗。
夯实基础,专注当下:“入职后无论分到什么地点、岗位,首要任务都是做好本职工作,打牢基础。只有自身变得优秀,才能把握发展的机会。”
调整心态,拥抱工作:“工作和生活是一体的。抱怨环境没有意义,要正确认识职业发展路径,调整心态去适应工作,获得正反馈,才能过得更轻松。”
叶祥友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责任、实干与创新的故事。他从川大的沃土出发,在长江之畔的检修一线深深扎根,用十二载的匠心守护着奔腾的水电脉搏。他的荣誉,是汗水浇灌的果实,更是责任驱动的勋章。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心怀责任、脚踏实地、勇于钻研,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非凡的篇章。
他的精神,如同他守护的机组发出的光与热,将持续激励着川大学子,在祖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壮阔征程中,勇毅前行,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