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历史。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最早源于1944年国立四川大学土木水利工程系,1952年经院系调整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高等教育体系。学院秉承“广聚贤才、产研辅教、求真务实、治水报国”的办学理念,涌现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先驱吴持恭、丘勤宝、李国润等名师大家。
本科专业设置。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特色鲜明,正逐步形成水利、地球科学、新能源三大学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有水利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科学与工程”由原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水利工程”按照“新工科”“大工程”“人工智能+”理念转型升级建设,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与“能源与动力工程”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大类名称 |
大类包含专业 |
专业中文名称 |
专业英文名称 |
修业年限 |
总学分 |
授予学位 |
工科试验班(绿色能源与智慧建造) |
水利科学与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水利科学与工程 |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四年 |
160 |
工学学士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
四年 |
160 |
工学学士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
四年 |
160 |
工学学士 |
自2020年起,学院全面实施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多向出口”,高考按工科试验班(绿色能源与智慧建造),大类培养一年后,分流到水利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进行专业培养,开展卓越工程师班、国重创新班、订单式培养2.0、本硕博贯通等特色人才培养。
教学资源与设施。
高水平优质课程与教材。学院遵循“强基础、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特色通识教育和宽口径学科基础教育原则,构建“人文素养课程群、科学素养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四大平台课程体系,着力开展通识、专业、跨学科等高水平课程建设,打造国家精品/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精品课程8门、跨学科和通识课程5门、省级/校级“课程思政”课程15门。出版3部国家规划教材,7部省部级精品教材等高水平教材19部,国家规划教材《水力学》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
校内科教融合育人平台。拥有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区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河湖保护与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山区流域水灾害与水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7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与基地,四川大学智慧水利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实验中心等4个校级科研平台(基地),总面积超过3万m2,仪器设备3069台套,总价值达1亿元。实验平台对本科生实行全天候开放,为本科生开展课程实验,创新创业训练以及竞赛活动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实验环境。
校外产教协同育人基地。拥有包括中国电建成都院、四川水发设计院2个国家工程实践中心在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3个,与华能西藏、省公路院等企业共建高原水电、河湖管理、先进材料、BIM技术等校企创新创业基地,覆盖“流域集控、综合利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交叉创新”五大领域。聘请校外企业导师近200人。学生100%到实践育人基地开展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解决大工程、多领域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