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栏目导航 V
你的位置:学院首页 > 首页栏目 > 学术动态
我院在汶川古堰塞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编辑: 更新时间:2024-06-11 17:22:11 点击量:1683次

近日,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范念念副研究员在国际著名期刊Catena发表题为Ge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an ancient landslide dam (13–4.7 ka) and consequent outburst flood on the Minjiang River near Wenchuan, China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汶川境内岷江古堰塞湖研究的视角,为探索岷江上游营盘山等遗址古代人群的生存发展及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传播、形成提供了新的认识。

image.png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及滑坡堰塞湖等自然灾变让人触目惊心。汶川及周边作为地形陡峻的地震多发区,该地区在史前时期也常发生大的地震和相应的次生灾害。通过对汶川境内岷江干流残留的堰塞坝、下游溃决洪水沉积物和上游湖相沉积物的调研,研究重建了距今1.3万年到4.7千年前的岷江汶川古堰塞湖沉积。该堰塞湖坝高超过200米,回水长度50余公里,溃决时洪水最大流量超过2万立方米/秒,是现今该河段实测最大暴雨洪水的7倍。溃决洪水洪峰流量在下游90公里峡谷河段几乎不衰减,但流过今都江堰范围,进入成都平原后呈现快速衰减趋势。

川西高原地处藏彝走廊核心地带,自古以来便是人群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是五千年来长江上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今营盘山遗址地处岷江左岸高出河面约100余米的台地上。营盘山及周边遗址曾出土渔猎遗存似与今日湍急的河水,且较少鱼类繁殖的岷江相差较大。本文古堰塞湖的研究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问题,应该说,古堰塞湖的形成及人类在湖岸的活动形成了营盘山等十多个文化遗址。另外,古堰塞湖消失的年代与营盘山遗存衰落的年代耦合,应该说古堰塞湖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盘山文化人群的生活方式,并促使了部分营盘山先民第次向成都平原的人口迁移,继而促进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后续形成。

本研究是在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支持下,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科研尝试。本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2019QZKK0204)和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开放课题(23SASA04)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41816224003345




  • 上一篇:我院团队参与指导九寨沟湖群景观物理形态科学测量
  • 下一篇:深地交叉创新论坛启动会暨首场讲座召开